html模版江蘇文化日歷
2004年6月14日,江蘇省政協在南京舉行大會,紀念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

在南京中山東路中段,有一條向北延伸的道路,叫黃埔路。黃埔路於1929年建設,1930年道路完工。這條道路的頂端,是一個高墻環繞的大院,大院內綠樹蓊鬱蔥籠,建築物鱗次櫛比,這裡曾是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的舊址。

黃埔軍校因校址改變,在大陸有黃埔、南京、成都三個時期。有9期在南京入學或畢業的學生,即五至十三期,是黃埔軍校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老照片

黃埔軍校自廣州遷來南京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政變。4月18日,國民政府定都南京,蔣介石為便於直接領導黃埔軍校,遂決定在南京另行籌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習慣上仍稱黃埔軍校,又稱南京本校。

南京黃埔軍校的教育方針是把黃埔學生培養成能為今後對各地軍閥割據勢力進行削藩戰爭,實現國傢統一的得力軍事人材。

蔣介石視 黃埔系 為人力資源寶庫,非常重視黃埔軍校的建設。

1927年4月蔣介石國民黨政權定都南京後,5月就開始籌備以原廣州黃埔軍校為基礎的預科軍官學校,並成立瞭籌備委員會。8月12日,蔣介石下野,籌備工作也就停頓下來,直到1928年1月,蔣介石復職後才又重提由廣州向南京遷校之事。同年3月16日,新軍校本校在南京正式成立,定名為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蔣介石任校長,李濟深為副校長,何應欽為教育長。

籌建南京本校的校址,確定在小營。大門為水泥砌方形高門,門外兩邊各有一個磚砌崗亭。 沿大門向兩邊延伸著鐵柵欄護墻。正對大門辦公大樓的主樓是一座3 層方形樓,兩側延伸2 層辦公樓。後面有南京本校大禮堂。禮堂正門有4 組高大的雙台中滴雞精推薦立柱,門頂呈塔形,上置旗桿。 此外,還有供校長專用的方形2 層小樓、教學樓、學生宿舍等設施。校內有巨大的操場,可容納萬人集合、活動。

1928 年3 月6 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舉行瞭開學典禮,蔣介石以校長身份主持大會,軍校教職員、一些學員、軍官團到會。蔣介石進行訓話,十分強調 革命的精神、革命的紀律 還特別指出, 凡是反對黨的人,無論是軍官,是學生,都要反對他,即使本總司令不要黨, 請各位就反對我,就殺我 。蔣介石希望把學生培養成完全忠於國民政府的軍人。

開學典禮已舉行,但學校遲遲不能授課。隻因學員不足,難以編隊。原來,1926 年在黃埔軍校本校招收瞭第6 期4400 多名入伍生學員。1927 年 412 與 415 政變後軍校校務停止,學員紛紛退學、逃離,留黃埔者僅800 多人。1000 餘名學員前往杭州,到南京的達800 人。蔣介石雖已下野,仍命黃埔同學會在杭州設立執行所予以收容。

1928 年4月13日,杭州第6 期學生才到達南京本校。武漢、長沙分校的學員也陸續到達。共有3500 多人。因此,拖至4 月23 日才開始上課。

1928年11月,南京本校改校長制為委員制,推定蔣介石、胡漢民、吳敬恒、戴傳賢、 馮玉祥、閻錫山、何應欽、李宗仁、李濟深為校務委員會委員,何應欽為常務委員。由國民政府任命。此後吳稚暉、錢大鈞、張學良、張治中、汪精衛、朱培德、程潛、唐生智、陳誠等也都陸續擔任過校務委員之職。

據相關史料記載,中央軍校校務委員會為最高領導機構,常務委員主持工作。教育長由張治中擔任,執行委員會決議,綜理全校事務。校部下設各處(或部)二級機構,負責各方面工作。處下設科。軍事教官和助教,少數隸屬處裡管轄,大部分歸於各兵科。

學生總隊,是入伍生受訓期滿升學學習和訓練的組織, 一般編有步兵大隊(若幹)、炮兵大隊、工兵大隊、交通兵大隊,有時設騎輜重兵隊。各大隊設大隊長,負全責。大隊下又編有若幹隊(或中隊、或區隊),由隊長(或中隊長、或區隊長) 率領。

從新生至畢業的軍校生活南京本校成立初為2年學制,采取日式教育。1930 年以後,將學制改為3 年制,采取德式教育。入伍生教學首當其沖。考生一旦考入軍校,要進行一定時期的入伍生教育。第一期,新兵教育四個月。第二期,上等兵教育二個月。第三期,下士教育二個半月。第四期,分發各師實習三個月。入伍生學業期滿後,要通過考試才能升學。考試包括筆試、野外學習和閱兵分列式,成績合格者,可以升入本學期學生總隊,編入各專業隊繼續學習深造。成績不合格者,或留下期入伍生團再學習,或被淘汰。對能升學的人,按其特長編隊。然後進入下一年學習,成為軍校正式學生。學期為2 年,第一年進行各兵科基本軍士教育,第二年為各兵科專門教育。學業的最後階段,要舉行諸兵種聯合演習。

南京本校建立以來,招收瞭第8期至第13期軍校生,第5期至第11 期學生在校畢業。共招收7459 人,畢業11000餘人。

1929年7月,軍校采用委員制,校務委員是蔣介石、胡漢民、吳敬恒、馮玉祥、閻錫山、何應欽、李宗仁、李濟深。何應欽為常務委員,張治中為教育長。同時,對一些舊制度作瞭調整。

1933年6月,又恢復校長制,並在校長以下設校務委員會。蔣介石為校長兼委員,其他委員較原人選略有增減。軍校自第八期開始,又增設高等教育班、軍官補習班、軍官訓練班,並受委托代訓空軍、海軍、軍需、軍醫、兵工、測量、獸醫等人伍生,後又成立空軍營。

1937年春,張治中辭去教育長職。5月,由陳繼承繼任。這時軍校已有相當規模。12月,日軍占領南京前夕,軍校輾轉進川,校本部遷到成都。黃埔軍校在南京時期隨告結束。

南京陷落後,日寇侵占校本部掛牌為 東部地區警備司令部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以後,因中央軍校校本部仍在成都,為此將原南京校本部舊址歸屬國防部辦公之地。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血戰南京,全軍覆沒

1937年11月12日,侵華日軍占領上海,隨即以6個師團又2個旅團,共約10萬以上兵力,沿太湖南北兩側,分路向南京進攻。11月2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唐生智為滴雞精比較南京衛戍司令長官,調派包括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在內的7個軍共14個師,防守南京及其外圍各要點,各部隊總兵力約10萬餘人。

按照南京城防部署,教導總隊配置於南京東正面,防守中山門、太平門外從孝陵衛至紫金山北麓一線,右與沈發藻的87師、左與徐繼武的48師相聯系,抗擊由寧杭公路進犯之敵軍主力。防區內,由南向北有西山、中山陵園、靈谷寺、紫金山等防禦要點。

12月8日晨,守衛紫金山的教導總隊第5團,首先發現敵情,在東南方向寧杭大道上有日軍大部隊,正以密集隊形向我總隊防區挺進,該團當即以榴彈炮直接瞄準射擊,阻滯其行進。午後,敵人在飛機、炮火配合下,向我5團3營老虎洞陣地發起猛攻。我軍居高臨下,利用良好地形,憑借堅固工事,沉著迎戰。待敵步兵接近我陣地時,以熾盛的步機槍火力和手榴彈,將大部敵兵消滅在陣地前,殘敵被迫後撤。

與此同時,教導總隊第3團設在老虎洞西側、體育場、馬群、亂石崗等地的前進陣地,亦遭敵人猛攻。各處守軍奮力抵抗,激戰至夜半,奉命放棄前進陣地,撤至主陣地繼續戰鬥。在西山方面,敵人於8日上午9時,對設於農業實驗場的教導總隊1團1營前哨陣地發起進攻。該連竭力抵抗,堅持到下午6時,奉命撤到西山側後改作預備隊。

12月9日,日軍對北起岔路口,南至孝陵衛、光華門的教導總隊正面陣地發起瞭全線猛攻,總隊全體官兵不畏強敵,奮力抵抗。上午,進攻老虎洞之敵,發射瞭大量燃燒彈、穿甲彈、煙幕彈,掩護步兵沖鋒。我守軍冒著硝煙火海,頑強戰鬥,在友鄰側射火力支援下,終將敵人擊退。下午,刮起瞭東南風,敵人利用風向,又發射瞭更多的燃燒、煙幕、催淚彈,並再次發起攻擊。守軍雖拼死抵抗,但推薦滴雞精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退。

進攻光華門之敵,將山炮推進到高橋門,用抵近射擊將堵塞城門的沙袋轟坍一個缺口,百餘敵兵趁隙鉆入城門。擔任防守任務的教導總隊第2團官兵立即反擊,將其全部殲滅,並又將城門成功堵死。10日,總隊防守正面繼續激戰。日軍在麒麟門上空升起兩個載人氣球,觀察我軍陣地及部隊調動情況,指揮敵炮精確射擊,對我威脅甚大。我軍高炮射程達不到,無法將其擊落。敵機輪番轟炸,到處投彈,使我軍部分陣地被毀,人員傷亡更加嚴重。

但教導總隊久住孝陵衛一帶,對地形道路十分熟悉,陣地又都是縱深配置。且官兵士氣旺盛,指揮調度得當,所以雖打得很苦,但戰線卻無絲毫動搖。

12月10日拂曉,進攻西山之敵,以坦克為先導,沖入孝陵衛,被我軍戰防炮擊毀兩輛,其餘倉皇遁逃。我設伏於公路橋下涵洞內的士兵立即奮身向前,將敵坦克兵三名活捉。敵步兵亦被我阻止於陣地前,形成對峙。

12月11日,日軍攻擊重點轉向城南,在雨花臺、中華門、通濟門一帶,全天炮聲隆隆,烽煙沖天,我守衛在該地的第87、88師與敵展開瞭激戰。而在教導總隊防守的戰線上,敵人雖未停止進攻,但戰況已不如前幾日劇烈,敵我雙方逐漸進入到瞭膠著狀態。

12月12日,日軍發動全線總攻,無論城南、城東,處處都在激戰。防守西山、中山陵、紫金山一線的教導總隊各團營,與敵反復沖殺,人雖越打越少,但鬥志高昂,無一後退。戰至日暮,因光華門外各據點已被敵占,對我西山陣地右側後構成威脅,1團奉命放棄西山陣地,後撤至衛崗、中山門一帶繼續抵抗。3團亦放棄中山陵東側陣地,退到天堡城、明孝陵東側高地繼續抵抗。而據守紫金山的5團,在南京總撤退前,一直在峰頂堅守陣地,從未動搖。

當12日傍晚教導總隊仍在中山門外衛崗、明孝陵、紫金山一線與敵鏖戰之時,戰局卻發生瞭意想不到的變化。原來當日下午2時左右,雨花臺失守,大批日軍自中華門沖入城內。面對危局,唐生智急忙召集各軍、師長開會,決定當夜棄守南京,各部隊渡江北撤,至滁州集結。

但對於如何撤離戰地、怎樣渡過數公裡寬的長江,唐生智並未作出得當的部署。各部隊得到命令後,因勢緊情迫,大都匆忙行動,爭先後撤搶渡。以致於形成瞭無組織、無秩序、前無接應、後無掩護的潰退局面。

12月13日下午2時,敵艦已突破烏龍山長江封鎖線,看到渡江的中國官兵在下關一帶江面遭到敵艦敵機的射擊和沖撞,因而死在江中的約有三四千人,情況極淒慘,目不忍睹。後得悉教導總隊第三旅隻有旅長馬威龍,團長鄧文僖二人突出包圍。教導總隊參謀長邱清泉、第四團團長雎友藺、第二旅旅部中校參謀廖耀湘等三人在南京撤退時,化裝藏入民間,後又化裝成難民才逃出南京。

1936年12月12日教導總隊成立,整整一年之後,這支國軍最精銳的部隊在長江邊全軍覆沒。

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舊址

侵華日軍投降儀式在此舉行

說道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就不得不提到一棟特殊的建築 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滴雞精哪家好

1928年3月黃埔軍校剛遷來時,將校址設在清朝陸軍學校舊址上,這裡隻有幾間破房子。蔣介石一向很重視軍校的建設,他大筆一揮,撥瞭一筆巨款,要把搬遷到這裡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設成花園式的學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築群由張謹農等設計,楊仁記營造廠建造,占地面積23499.8平方米。自1928年至1933年,建造大量校舍,計有西式平房62幢,西式洋樓17幢,共1075間,形成以西式建築為主調的建築群。

關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的建造,還有這樣一段史料。據記載當時負責建校的是江蘇吳縣人錢大鈞,時任侍從室主任,曾擔任過黃埔軍校參謀長。錢大鈞向蔣介石提出,最好再建個氣派又舒適的大禮堂。經蔣介石同意後,錢大鈞立即召集15個建築設計師,成立瞭軍校大禮堂設計委員會。

該會成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專傢出國考察同一類型的建築。專傢們一回來,便投入緊張的設計之中。三周時間內,專傢們前後拿出三次方案設計的近300張圖紙,都被蔣介石否決瞭。蔣介石說: 禮堂工程是百年大計,民國滴雞精門市如果存在300年,這個禮堂也要300年不過時才行。 他還指示錢大鈞,這個建築要體現國傢和軍隊的靈魂和精神,具體地說,就是三個字:智、仁、勇。

錢大鈞回去向設計師轉達瞭蔣介石的思路,許多設計師表示很難完成這個設計任務,有的索性寫瞭辭職報告。這時,有一個叫張謹農的工程師把任務應承下來,而且三天後就拿出瞭設計圖紙。

錢大鈞帶上張謹農,忐忑不安地去見蔣介石。蔣介石伏在桌子上認真地看圖紙,臉上漸漸地有瞭笑容,抬頭對張謹農說: 不錯,不錯,這正是我心中的大禮堂。寬寬的,高高的,像一個聰明人的大腦袋,它是智能的體現。尤其是中間很寬,像一個寬厚人的胸膛,是仁的表現。禮堂上面一對高高的塔樓,既像一對大大的眼睛,又像一對刺破青天的寶劍,體現瞭一個勇字。 蔣介石說著,興奮地提起筆,在圖紙上簽瞭名。

此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建築日增,規模乃愈益宏大。值得一提的是,軍校校本部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同院,分門進出。校長蔣介石的南京官邸,建在軍委會和校本部之間,它是一樓一底的一般建築,並不華麗,其意圖是以示對兩個單位特別重視,同時便於掌控。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也迎來瞭最輝煌的一刻。

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何應欽在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內主持受降典禮。

當何應欽將日軍降書交付岡村寧次閱讀簽字時。岡村寧次將降書一一閱讀,簽字時手微顫抖、簽字蓋章畢,低頭俯視降書達50秒鐘。9時6分,何應欽將蔣中正第一號命令交參謀長轉送岡村寧次,岡材寧次再於受領證上簽字蓋章。9時10分,中國戰區日本受降儀式完畢,日本代表退出會場。

儀式結束後,何應欽向全國及全世界人士發表廣播講話,宣佈南京受降儀式順利完成。他說: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義的一個日子,這是八年抗戰艱苦奮鬥的結果,東亞及世界人類和平與繁榮亦從此升一新紀元。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ll119x5h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